火红岁月 “走过高山大川,苦累也是浪漫。如火如荼的年月啊,我记住了你只需崇奉的容颜。”《赤色年月》主题曲《爱在家国之间》由唐跃生作词,王喆作曲,歌唱家雷佳倾情演唱,温暖诗意的歌词中,丰满大气的演唱风格,带领咱们走进独属“三线制造”那个时代的峥嵘往事。1960时代,一批怀着制造祖国理想的青年们,来到攀枝花,用芳华点亮了弄弄坪的天空,在攀西大裂谷深处抛洒汗水,从零开始,一砖一瓦自力更生,在金沙江岸建立起一座新式的工业城市。从主题曲《爱在家国之间》视频画面中,能够看到剧中涵盖了许多攀枝花制造过程中的名局势,第一炉钢铁出炉激动人心的瞬间,用一般高炉锻炼钒钛磁铁矿,将“呆矿”变瑰宝、打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高光时间,令人心潮澎湃。
9月25日,我国第一部记载冶金制造国家队赤色基因电视剧——《火红年月》,在央视黄金时段开播。该剧以国家“三线制造”为布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知名的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为主拍照地,全景式地展示了老一辈三线制造者在国家的召唤下,不远千里来到大西南的山沟之间,在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应战世界先例制造起一座3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故事。在实际工业体裁著作稀缺的当下,《火红年月》为大家带来了一部硬核与浪漫兼具的工业史诗。
这部打磨了六年的剧作,尽管只播出了几集,收视率已持续走高,接连登录猫眼酷云电视剧收视第1位、欢网TV-Zone第1位、CSM央视频道第1位,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收成了许多观众真情实感的好评,特别是不少老一辈三线人含泪表示“这部剧拍出了那个时代的艰苦!”
编剧作家革非
9月28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火红年月》编剧作家革非。
记者:《火红年月》里边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活。能写出这么一个主题性和艺术性兼佳的主旋律著作,是很不简略的。请革非教师谈一谈您的创造领会。
革非:我是小说家身世来做编剧的。在我看来,小说家转型做编剧,跟单纯只写影视剧的编剧,在写作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小说家会先把人物写活。然后,依据人的性格开展,到了哪儿会发生什么事儿,说什么话,台词和故作业节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可是单纯只写影视剧的编剧,往往上来便是先要尽力编故事,情节,然后在故作业节中把一个个人物“填”进去。我很喜欢跟当下的年青人谈心。不能因为年岁大了,对年青人就只说巨大上,只说巨大叙事的作业。其实,任何一个时代,人道、日常日子的情感方式,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凸显巨大布景下的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生轨迹,这便是我写这部剧想要做的。
记者:对一部著作的评价,许多来自读者和观众。从你自己来说,写这个剧,最想要表达出去的东西是什么?
革非:任何艺术著作都是作者和读者、创造者和观众共同完毕的。我的确不好说,我期望能从观众那里得到什么反应。我只能说,我通过深度了解,我看到了一群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特其他时代有过怎样的故事、履历。至于观众从中得到了什么, 那是他们的作业了。如果让我跟观众说一句话,我会说:你们看到的,都是实在发生过的故事,这个剧仅仅用印象艺术进行“再现”了一番。
记者:写攀枝花三线制造这样的严峻前史,你是怎样处理艺术虚构与实在原型之间的联络?
革非:这儿边的全部的工作都实在发生过的。人物都有实在原型。剧中的四位尖端工匠,被成为“四大金刚”,这些也是有实在的原型。我在2011年采访他们的时分,还健在的有3位。他们给我叙述了许多实在的故事细节。比方那些高级工匠和工程师,原本有着安稳优裕的日子条件。参加了三线制造,就算薪酬很高,也没有当地花钱,没有东西可买。没有新鲜生果、青菜。剧中人物季成钢显得较为令人讨厌,但其实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不是坏,而是在人生某个阶段,想走人生的捷径。我在采访这位原型人物的时分,他给我讲了心里话。 其实咱们每个人都会有季成钢那个性格的一面。 男主角夏方舟的原型,是我多个实在的原型人物身上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比方他有看图纸的超强才能,看图纸的回忆像拍照似的,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工程师。
我还想走漏一下,剧中主角们的名字,也饱含着寓意,在人名里埋伏着一些密、条理。比方男主角叫夏方舟。“夏”是我国前史上第一个朝代,指代我国。“方舟”取“诺亚方舟”之意。三线制造关于我国的含义,就像特别时期的诺亚方舟那样发挥重要作用。其他一位形象较为反派的人物叫季成钢。“第三名,第三名。意思是,尽管他一开始在品格上体现较差,但最终他会认识到自己的过失,终究会成钢。”
记者:这个剧中的金江市109冶金制造公司指代的便是制造攀钢的我国十九冶。成立于1966年的我国十九冶,正是为“三线制造”而诞生,是攀枝花钢铁基地制造的核心力气。现在电视剧播出后,反应十分好。口碑和收视率持续走高。十九冶的人给你观看这个剧反应了吗?
革非:十九冶的前董事长郊野,4岁就随爸爸妈妈到了攀枝花,是“攀一代”。他对攀枝花三线制造有深重的情感。郊野跟我说,其时播了第一集后,许多有攀枝花三线制造履历的人都纷繁给他打电话,很激动,他的电话一向响到夜里三点,电话打爆了。
记者:你是什么时分写完这部剧本的?你都做了哪些采访和资料预备?
革非:从2011年开始动笔到2014年完毕第五稿。在这期间,我阅读了差不多有2000万字的相关资料,差不多面对面采访了600多人,采访笔记累计120万字的采访笔记。其时名字叫《大三线》。十九冶对我的采访给予极大的支撑和协作。十九冶其时的董事长郊野,十分懂艺术创造规则,彻底不干涉我的创造,他说,革非教师你采写上需求什么,咱们就尽量给你供给,艺术创造彻底由你做主。
记者:你对攀枝花有怎样的形象?
革非:1970年7月,成昆线通车后,在攀枝花举办庆典活动,我和战友一起去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到攀枝花。其时是7月份,攀枝花的水其时特别凉,后来二滩建成后,水就没那么凉了。让我形象深化的还有,满山的火箭草是枯黄的。地上的浮尘漫到脚面,有五公分那么厚。其时的攀枝花气候十分干燥,并且许多的工业项目制造。 其时,攀钢还在制造中,咱们都很等候。其时攀枝花的三线制造很炽热。有一个商业街。不到100米。其实就只需一个百货商店、 一个剧场。2011年,继上一次1970年去攀枝花之后我再次来到攀枝花。到了当地我发现攀枝花改动太大了,是一个美丽的大城市了。
记者:剧中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也很吸引人。这些爱情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吗?
革非:我采访那些当年参加三线制造这些大学生 、青年工人,他们给我讲了许多,他们有着极点五颜六色的爱情日子。 其时去攀枝花参加三线制造的大学生、青年工人傍边,男男女女,芳华年月,在一起斗争,发生爱情是十分自然的作业。尤其是其时艰苦的环境,年青的心灵特别需求爱情的精力润泽,所以也特别简略发生爱情。
记者:您是怎样想到要写一部关于攀枝花三线制造的著作?其时的缘起是怎样的?
革非:1969年,我15岁在山东参军入伍,当了3年铁道兵。铁道兵其时担任了三线制造的两大铁路动脉成昆线和襄渝线的制造及其他使命。从铁道兵退伍后,我还在三线制造的工厂作业过几年。也便是说,我自己是亲自参加了三线制造的。我对三线制造,一向有很深的情怀。我一向想写一个关于铁道兵在三线制造中的故事。可是,一向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2011年,我国十九冶集团(简称十九冶,1966年诞生于攀枝花,是伴随着攀枝花钢铁集团诞生的一家中心企业,担任完毕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制造的前史使命)的一个朋友,聘请我写一写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制造的故事。我一开始还没有确认要不要写,我先到攀枝花看看。到了当地我进行了一番会集采访。在20多天里,1对1采访了参加攀枝花三线制造的十九冶100多个人。我发现他们的故事,跟咱们铁道部的三线制造性质很像:反常艰苦。这让我下定决心容许聘请来写这个选题。攀枝花是咱们国家自主进行的钢铁基地制造,成昆铁路首要便是为它制造的,它是全部现代化工业的根底条件。攀枝花不可是一个很有特征的工业体系,现在更是十分有创造力、很美丽、很有特征的城市,咱们觉得它在整个大三线的制造史上都极富特别含义。
记者:《火红年月》除了剧本稿,还有小说稿吗?这个小说还没出书?小说稿跟剧本稿的差异大吗?
革非:我是写了一个小说稿。小说稿的版权此前现已被出书社买断。可是我其时说,等电视剧出了往后再出书这个小说。小说稿跟剧本稿的主题和首要人物设定,都是相同的,但也有很大不同。小说稿有85万字,剧本稿不到50万字。因为写剧本要考虑到适合演员扮演,利于拍照。小说的体裁就没有这些外在捆绑。所以我在小说里多写了铁道兵的日子。这部小说很快由山东一家出书社出书。
(革非,原名曹革非,山东人。作家,剧作家。1970时代末开始宣告著作,前期创造首要为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1989年开始电视剧创造,首部电视剧著作为《骆驼巷传奇》。1995年创造的长篇电视剧《长河入海》取得优异电视剧奖,1996年创造长篇小说《清水幻象》,1997年创造长篇小说《赤后祖》,两部著作一起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创造《女子监狱》取得飞天奖,2006年凭仗电视剧《任长霞》取得第23届我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26届飞天奖优异编剧。2011年创造《女性的天空》入围飞天奖。)